輕文藝,童趣,藝術解析的設計風格,BIR自然棉麻品牌童裝

原標題:螺螄粉,社畜們的終極慰藉食物

原創 看理想編輯部 看理想

"

「香」和「臭」分明是兩個敵對詞,一旦達到奇臭和異香的微妙臨界點,堅硬的次元壁就會在瞬間被擊穿,讓人神魂顛倒,欲罷不能。

——《風味人間》

"

又是一年雙十一購物浪潮結束了,不知道你有沒有順手買一箱螺螄粉放在家裡?

據初步統計,袋裝螺螄粉銷售量是熱乾麵的9.04倍,名列速食銷量榜冠軍;就連出口單銷售量都有6.3萬,超越了火鍋底料的5.7萬;銷量超越榴槤和臭豆腐,被天貓評為雙十一的「臭味之王」。

結果並不讓人意外,螺螄粉這幾年儼然成為了國民級的小吃,不止肯德基、李子柒這樣的品牌競相推出螺螄粉相關的速食產品,還有商家打出了 「螺螄粉月餅」這樣的噱頭。

「螺螄粉」這三個字說出來,總是自帶有一股隱秘的意味,原本只是一道混合了臭與香,麻辣與鮮美的地域美食,是如何成為國民小吃的?

對於今天的社畜們來說,螺螄粉,是一種平衡了美味與便捷、廉價與易得,再好不過的慰藉食物。但在40年前,剛剛誕生的螺螄粉,對當時的柳州人來說,也是一道再方便不過的「社畜美食」。

事實上,螺螄粉並非憑空而來。回顧螺螄粉的發展歷史,我們發現,它竟然與日本拉麵和方便麵的誕生有著驚人的相似。

而這背後所折射的,也與40年來中國的變遷緊密相連,這段過往反映了一個世紀以來人們對飲食口味,傳統和態度的轉變,更見證一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劇變。

1.

40年前的社畜食物

螺螄粉大家都非常熟悉了,但它的前綴「柳州」,或許對很多人來說還是一個模糊而陌生的地方,它既不夠網紅,甚至可能許多人都搞不清它在地圖上方位具體在哪裡。但這裏為何成為了國民小吃的發源地?

今天我們不想大篇幅羅列那種百科式的城市歷史,而是通過柳州的另一張名片,看似毫不相關的汽車,「五菱麵包車」談起。

這種小麵包車,你可能不陌生。街頭巷尾,城鄉縣郊,都常見它的身影,灰撲撲不起眼但非常實用,既能拉客坐車,裝個100來箱啤酒也不在話下。

就連地質條件惡劣的藏區,最常見的也不是越野車,卻是皮實耐造的五菱,它可以上高山、淌泥水、開過各種崎嶇的路段。

網路上有一句關於五菱的著名段子:「買別的車你得養車,買五菱,是車養你」。

在美食文化濃厚的中國,螺螄粉並不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小吃,它的出現也就40餘年,恰好與五菱汽車的誕生時間相吻合,而這並非一種偶然。

上世紀80年代中期,柳州正是一個風頭正盛的工業重鎮。當時中國整體的工業水準並不發達,通過模仿三菱汽車,柳州慢慢拼湊和摸索出了自己生產的汽車,也就是日後的五菱。

柳拖(五菱汽車廠前身)工人正在仿製三菱汽車,從汽車外觀到2500餘種零部件全都依靠手工測量繪圖,再加上手工敲打磨具,4年後才復刻出了第一台車子。供圖/柳州工業博物館

類似的產業在柳州還有很多,缺什麼,就造什麼,從毛巾牙膏、風扇家電,再到船舶工業,柳州的工業產品五花八門。有一些今天還能看到,比如「兩面針牙膏」和「金嗓子喉寶」。

一些退休的老工人說起80、90年代的柳州,都還是滿滿的驕傲:「那時的柳州真是應有盡有。什麼都造,什麼都賺錢!」

工業城市完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,工人們常常需要上夜班,柳州的夜生活前所未有地豐富起來,電影院的晚場電影、夜市裡繁盛的小商品地攤,以及工人們最鍾愛的宵夜文化。

一如《風味人間》所說:「如果說早餐是一個城市的良心,那麼宵夜就是一個城市的靈魂。在中國的宵夜版圖上,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。宵夜不僅是一日三餐之外的犒賞,也是對人際關係的養護,更是對晝夜滋味的依依不捨。」

一位老工人對我們回憶道,當時他們年輕人最流行的就是下夜班以後,在夜市上吃一碗煮螺。但在他的記憶中,在80年代中後期,螺螄粉的吃法開始流傳開來。

到底誰做了第一碗螺螄粉已不可考,柳州人愛吃米粉,故螺螄攤上也常常經營米粉。大約在80年代初,有人要求在米粉里加入油水甚多的螺螄湯一同食用,慢慢就形成了螺螄粉的雛形。

80、90年代初,各家攤主在湯頭、螺螄、骨頭、辣椒、酸筍上進行研究改良,逐漸定型為「辣、酸、鮮、爽、燙」的口味。從流行的工人快餐,逐漸成為了柳州第一原創小吃。

1985年,柳州元宵燈會前的遊行,這是當時工人們的生活和娛樂。供圖/柳州工業博物館

40年過去了,隨著市場經濟開放和國企改制,帶著鮮明時代烙印的工業城市和工人生活,都逐漸消失在了時代的洪流中。

但它們背後的文化,廉價而實用的平民用品,略顯粗野的江湖氣,甚至帶著幾分戲謔和解構的樂觀,卻都無聲地融入到了生活里。

其貌不揚的五菱汽車,雖然配飾非常粗糙,但在動力構造和爬坡能力這些核心要素上,卻也不輸許多好車,因而往往會有著出人意料的駕駛方式和用法,也被調侃為「秋名山神車」。

螺螄粉這種前工業時代的「社畜美食」,則融入到了柳州人的生活里。許多老饕青睞的「正宗老店」,往往是開在廠區附近或小區深巷裡十數年的螺螄粉店——食客多是附近的居民與口口相傳的回頭客,只有味道好才能經營下去。

柳州谷埠街菜市,上世紀70年代時是批發銷售螺螄的集散地,據說螺螄粉就誕生在這裏,現在菜市裡仍有許多小攤在售賣煮螺。攝影/蘇小七

02.

「煙花柳巷的平民美食禮讚」

螺螄粉的誕生、流行和速食化之間,有著微妙的因果和互相推進的聯繫。有趣的是,螺螄粉與另一種國民美食的誕生與速食化,有著非常相似的連接。

那就是著名的日本拉麵與方便麵。

上世紀20年代,當越來越多的人湧入日本各個城市。受中國飲食啟發而誕生的拉麵,既有著筋道的麵條,湯底是濃郁的雞湯,還往往會配上蔬菜與肉食,配料豐富。

對於當時的日本人,尤其是人力車夫、工人等體力工作者,白天拚命工作的小職員,還有諸多學生來說,拉麵能提供的是滿足飽腹感和便宜又營養的實惠,是除了米飯之外的一種日常膳食選擇。

再後來,湯麵已經成為了社會底層和勞動階級的正餐,是夜宵或其他時候的飽腹慰藉,就連風俗街流連的客人也喜歡要上一碗拉麵。

東亞史研究學者顧若鵬(Barak Kushner)在《拉麵:食物里的日本史》里盛讚,拉麵是「滿足口腹之慾,煙花柳巷的平民美食禮讚」。

《深夜食堂》里的日本拉麵,經典搭配

二戰之後,日本的城市化進程急速加快,社會生活的需求每時每刻都在增加,勞動力也猛增。城市人口更加密集,城市建築也發生了改變,家庭生活空間逐漸減少,住宅越來越變成回家睡一覺的區域。

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徹頭徹尾的改變,越來越多的日本人熱衷於提倡新式和簡便生活,人們需要「校準房間里所有的鍾錶時間,讓所有人生活在同一個快速的時刻里」。

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之下,人們需要走出家門到外面吃飯,或在商店裡事先買好加工過的食品,就連主婦們也沒有太多的時間準備繁瑣的食物處理工序。

1953年,日本《農村婦女生活》刊登文章評論說,日本的發展若要走向世界,這個國家需要提高其食品技術,像美國那樣,普通人倒上熱水就能沖泡麥片,打開罐頭就能喝到番茄汁,豐富的方便食物才能滿足日常飲食的需要。

直到1958年,安藤百福創造出了一種跨時代的新食物——速食拉麵。最開始,速食拉麵使用輕薄的透明塑膠袋密封的。拆開袋子,把乾燥的麵餅放入碗后,加上調料包,倒上熱水,一碗熱騰騰的湯麵就復原了。

速食拉麵成為了當時最流行的餐食小吃,味道可口,又比較有營養,只需要熱水就能快速做好。從學生、上班族、家庭主婦、小孩,大家都沉迷於這種何時何地都能吃到的美味。

再後來,為了方便運輸和其他國家的人也能食用,拉麵碗、方便叉子都被發明了出來,各種各樣的湯底和配料也都多了起來。

這種速食食品開始風靡全球,最初它的名字是偏日本化的「即食拉麵」,後來為了便於通用理解,改名為「instant ramen」,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方便麵了。

直到2010年代,在日本,還有一半的受訪者表示,把速食拉麵當作午餐。但是對於64.7%的人說,比起低廉的價格,考慮得更多的是味道。

如今的速食拉麵,與普通拉麵在質量口味上展開了激烈的競爭。速食拉麵,也逐漸把重心從速食,轉到了研發口味豐富、營養均衡的新產品。

而在這個過程中,日本拉麵又逐漸發展起來,並逐漸定型至今。其實,美食的發明往往並非一朝一夕,口味的固定和接受度,都需要時間和當地風物的醞釀。

一如拉麵里的溏心蛋、豚骨、味付竹筍和骨湯,添加了豐富的口感和層次。將螺螄粉拆解開來也是一樣,從湯底、米粉到各式配菜,都不簡單。酸筍、木耳、花生、油炸腐竹、干黃花菜是基礎,在這之上又有著不同的風味變化。

《懸崖上的金魚姬》,波妞和宗介吃的速食拉麵

方便麵並非憑空而來。整體而言,速食拉麵的歷史與拉麵和日本歷史都緊密相連。這段過往,也見證了一個世紀以來人們對飲食口味,傳統和態度的轉變。

03.

社畜們的終極慰藉

現在,隨著食品工業技術和物流的發展,要吃到一碗外地的食物並不算困難,但一款地域美食是如何流傳開來,卻要平衡味道、方便性、價格和營養價值。

日清食品(安藤百福創辦的食品公司)的顧問笹原研說,把關注點放在麵條上會誤入岐途,湯才是拉麵文化的寶庫,「每個人都能把自己獨特的個性融入湯里,在這碗面里留下自己的印記。」

這或許可以解釋東亞人民對這類湯麵類食物的熱情,蘇州有一句老話,「吃面要吃湯,聽戲要聽腔」。白米粉本沒有味道,但裹上了鮮美的螺螄湯,就大不一樣了。

在一期《圓桌派》里,陳曉卿談到,他們做過《舌尖上的中國》里的觀眾喜愛食物的統計排行,通過統計收視率,發現第三名是油脂類食物,第二名是主食,而第一名,正是主食加油脂類食物。

童裝一碗柳州當地的螺螄粉,豐富的配菜

正是通過《舌尖上的中國》第一季的熱播,螺螄粉開始進入大眾視野,而後結合上了成熟的食品蒸餾技術,螺螄粉逐漸開始了工業和速食化。隨著供應鏈的完善,一包速食螺螄粉價格往往壓到了10元左右,成為了方便易得的美食。

在現代社會,想要獲得著濃濃地域美食風味的體驗,多半是一件有些奢侈的事情,要麼得去到當地,花上高昂的價錢,需要付出高昂的時間成本來製作。

而這時候,平衡了美味、價格和營養,又微妙地在工業加工品與美食之間遊走的袋裝螺螄粉,成了一種絕佳的食品。

螺螄粉有著一種微妙的慰藉作用,除了徘徊在香和臭邊緣的隱秘氣味,那種混合了香料和發酵臭味的微妙臨界點,更是擊穿了某種次元壁,讓人慾罷不能。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與脂肪則能夠緩解壓力,讓大腦沉浸在能產生美好感受的多巴胺之中。

更特別的是,因為螺螄粉湯底的重口和包容性,使得它可以加入很多自己挑選的配料,午餐肉、魚丸、蝦、肉片、各式蔬菜……並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。

就像拉麵一樣,人類學家將這類食物稱為「平台食物」,因為它能作為一個基礎載體,放上各自喜歡的配料並食用,風味、結構、米粉和湯底,都混合在一起產生特殊的香味。

圖:《請回答1988》

快餐本是在瞬間就能完成的食物,通常也是瞬間就能吃完的食物。但美食的魅力不僅在於食物本身的美味,更在什麼時候吃,以及和誰一起吃。

「在現代社會的每分每秒里要按照舊時倫理來生活,等同於『向自己發起戰爭』」,100年前,夏目漱石在《後來的事》里,就敏銳地發掘到了後來時代的變化。

40多年過去了,我們很難經常像以前的柳州人一樣,在街頭大快朵頤,聊天吹水,享受慢悠悠嘬螺螄的快樂。

但現在的袋裝螺螄粉,又給我們帶來了另一種慰藉,那就是夜深人靜時,一個人又香又臭的獨享,或是朋友之間一頓默契的「臭味相投」。

參考資料

1. 《拉麵:食物里的日本史》,[英]顧若鵬,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·新民說

2. 紀錄片《風味人間》第一季



本文來自: https://news.sina.com.tw/article/20201115/36883578.html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童裝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oughc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